第一節 管理間接成本的時代來臨了

傳統的成本會計強調原料成本的控制,人工成本的效率以及機器運作的效率,當間接成本逐漸成為成本結構的主要部份時,傳統的成本制度就無法提供滿足決策的方案。
舉例來說,30年前,直接人工與間接人工的比例可能是8:1,即八個直接人工對應一個間接人員;但由於自動化的設備的投資,以及產品及生產的複雜化,20世紀的今天可能是3個直接人工對8個間接人員(即3:8)。
間接成本成為全部企業成本的最大宗。傳統企業界降低成本方法就是裁員,裁掉間接人員;但是為什麼今天會變成3個直接人工必須要8個間接人員支援的這種生產結構呢?以前的生產模式,直接把間接人員裁掉就可以解決成本增加的問題嗎?那是因為,30年前企業可能只是生產3種產品,每張訂單的產量是10,000件。但是,現在可能是生產1000種產品,每張訂單的平均數量卻只有100件。每張訂單都必須開立製造工令,都必須採購原料及外包,都必須驗收,都必須入庫,都必須領料,都必須付款,都必須出貨,都必須請款,每張訂單都必須統計它的成本…,這些間接的表單作業就是公司必須要有這麼多間接人員的原因。
時至今日,若將這些間接人員裁撤,必定會導致公司生產與運作大亂,到時候還是必須聘僱補回原來必須的人員,而且可能聘進來的都是生手,必須投入更多的成本及訓練時間。
所以問題在於為什麼訂單數及產品種類會大量增加,而單張訂單數量卻反而減少呢?大家都知道,客戶永遠是對的,少量多樣是現在的趨勢,強調『個性化』是現在客人的重點訴求,所以,客戶有這種需求,企業自然要滿足客戶。
但是問題在於新的生產環境下,成本結構已經產生大幅度的改變,少量多樣的環境下必須要掌控批次(Batch Related)成本,同時銷售與管理成本也已成為產品成本的主要核心。傳統偏重於直接材料、直接人工、已分攤製造費用計算的成本會計制度,根本無法提供這些資訊。經理人在缺乏『攸關成本』資訊的支援下制定營運決策,就好像在沒有『導航系統』支援的黑夜裡憑直覺駕駛飛機一樣,能夠安全到達目的地,完全憑藉的是絕佳好運道。但是企業不可能都是靠著好運經營,有效的成本系統的支援是必要的,作業基礎制成本制度(ABC)就是專門處理批次成本及銷售、管理費用的利器。
ABC可以告訴你,每張工令的成本是多少,每次領料的成本是多少,每次出貨及收款的成本是多少,更正確的成本資訊,包括該張訂單的直接材料成本、各製程加工成本、換模及準備成本、訂單處理成本、採購及收貨成本、外包管理成本、付款及收款成本、領料入庫及出貨成本。比傳統的成本會計制度提供更完整、更攸關決策製作的成本資訊。因此,你在接單時的報價決策、客戶管理決策、產品組合決策、產能規劃、…都可以提供更精細的成本資訊,讓你的企業掌握如導航系統駕馭般的超強能力,自然可以藉由精準的成本資訊產生競爭優勢,這就是為什麼在90年代美國可以再度崛起的原因,因為美國除掌握了知識與科技外,更掌握了精準的—成本資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nance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