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勒的科學管理運動與標準成本制度的產生

 

19世紀中葉金屬成型以及金屬裁切工廠開始發展,由於產品的多樣化,而且每一種產品使用不同的資源以及人工,無法用單一標準(例如每磅的單位成本)來衡量其效率,同時由於每種產品是隨客戶訂做的,所以沒有過去的成本資料可供驗證其效率。此時分批成本制已經用來蒐集實際成本資料,但是只限於蒐集材料及人工的成本,至於資本的耗用及製造費用則並未納入成本的計算,由於只有實際成本的資訊同時也沒有歷史的資料以供比較,所以要評估效率與否就成為一個問題。但是這個問題在泰勒所主導的科學管理運動獲得初步的解決。

 

20世紀初,泰勒觀察工人的工作,並將每一個動作所需的體力和時間紀錄下來,將不需要的動作淘汰,將這些工作拆解成幾個次序的動作,然後再設計完成這些動作所需的工具,使得勞動的生產力每年3.5%的速度增加,這樣的研究產生三個結果:1.著重於非財務且數量化的分析與改善,例如工時、不良率、生產力,結果使單位成本大幅的降低。2.將原來屬於工匠或師父級的技術拆解,原來必須經過很長的師徒培訓時間,變成在很短的訓練後就可上手,在二次世界大戰時間,由於男人都上戰場,美國後方經過短期間的訓練,居然可以利用妓女來組裝飛機。3.經由動作分析可以導致標準成本制度的產生,藉由差異分析可以評估作業的效率。藉由泰勒的革命,福特終於發明大量生產的生產線製造方式,使得昂貴的汽車得以平價化。

標準成本制度引進後,成本管理制度並沒有太大的進步,反而由於1929年美國股票大崩盤,1930年起會計界的重點不再放在成本的計算上,而是放在存貨的評價與損益的計算,一套好的成本制度就是可以很快的作存貨的評價及計算損益表的成本,為了達到這些目的,所有的成本被分為期間成本與產品成本,然而隨著資本密集、技術密集、產品多樣化的演進,傳統的成本會計終於無法勝任。

 

 

 工匠不再,嫺熟的技巧變成少數用來表演服務少數有錢人的演員,除了國寶外,所有的技巧被分解成一個一個動作。
造飛機是很複雜的,但是被分解成上萬個動作後,不用知道流體力學的阻街女郎都可以用來組裝戰鬥機。
既然製造標準化了,就可以計算標準成本。然而當不需要高深的知識就可以完成飛機的組裝,只要有設計圖與標準操作流程,就可以給低知識的工人,低知識的國家來處裡,降低成本。功夫講破不值一毛錢,這個know-how,在台灣的養殖、農業都是花政府與納稅義務人的錢所開發出來的品種與技術,當初免費或低成本給農民、養殖業使用,最後居然傳到中國,回銷到台灣,打擊自己的農民、養殖業者。其實就這個理由,就可以不讓低價的農漁產品回銷台灣。

我在日夲京都大學的餐廳的桌上,看到桌上放個幾個牌子,很好玩。第一個牌子寫的,京都與神戶大學的野球比賽,京都大學已經連五年嘗敗績,讓我想到這個有左派歷史的大學,學生兇悍的佔領學校的大學,在運動上不能光憑理想,光憑凶悍,就可以有好的成績。第二個牌子寫的,禁止佔領餐桌的位子,這是因為很多學生都佔領餐桌的位子看書,不是吃飯,京都大學的學生喜歡佔領,包括餐廳的餐桌位子。第三個牌子寫著,本餐廳的青菜絕對掛保證本土生產有品管與供貨來源,絕對不是"中國進口。"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nance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