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是通膨,為何各國央行重視的程度不同?還有何謂核心物價指數?

所謂的核心物價指數就是排除能源與食物的物價指數,服務業的物價佔很大的因素。歐美等已開發國家,三級產業站比較重的比率,原物料、製造佔比較輕的比重,服務業反而是佔最重比率。

當油價或實務上漲時,由於油價與食物波動明顯,例如本季的榖物欠收,農產品價格上漲,可是農民在好的價格下會搶種,到了下一收成期時,穀物價格會下滑。因而很多已開發國家,緊盯的是核心物價指數而不是消費者物價指數。

當汽油價格上漲時,會使消費者物價指數升高,但是不會使核心物價指數升高,除非汽油價格上漲,使計程車費上漲,使公車票上漲,或使運費上漲,才會影響核心物價指數。

以台灣為例,汽油價格上漲,會使消費者物價指數提高,但是由於計程車及公車捷運都沒有上漲,所以不影響核心通膨,最近長程高速公路的客運涨價才會提高核心物價指數,然而長程高速公路客運票價是否為主計處追蹤的對象,就不得而知了。

美國3CPI較去年同期上揚2.7%,是200912月以來最高,但核心CPI卻只升1.2%,仍在聯準會範圍內。所以看起來美國以降低失業率為考量,本月升息機率不高。

歐元區3月通膨加速升溫,通膨年率達2.7%,創下200810月以來高點,超越歐洲央行2%的目標。主要是受到運輸燃料、熱燃油、電力、瓦斯、菸草、珠寶與鐘錶等價格上漲所帶動。扣除波動性較高的能源、食品與菸酒等,3月核心通膨年率也從2月的1%加速至1.3%,締造20098月以來最高水準,突顯物價壓力在歐元區正逐漸加重。

 歐洲央行為打擊通膨,甫於上週才調升利率1,為近3年來首次,也意味該央行對於通膨的憂慮顯然高出希臘、葡萄牙與愛爾蘭的債務危機。歐洲央行希望在中期能把通膨率壓低在2%目標以下。

我們看到美國CPI2.7%核心CPI1.2%,歐洲CPI也是2.7%,核心CPI1.3%,兩者其實相差不多。為何歐洲升息,美國不升息呢?

因為歐盟是很多國家組成,然而最重要還是德國與法國,當危及主要的國家的人民生活水準,歐洲央行會斷然處理,但是升息會影響次要國家,例如提高希臘、葡萄牙與愛爾蘭的債務危機,顯然就是第二順位了。

美國是單一國家,目前主要以降低失業率為主,所以核心CPI2%以下,FED都不會貿然出手升息。

 

現在來了,通膨與失業率何者為重,要看政府關切的對象,如果政府在乎有錢人,有前人最怕通膨吃掉其巨額財產的購買力,但是有錢人不怕失業,因而壓抑通膨對有錢人較有利。

但是如果是下層階級,主要是怕失業,沒了工作,就沒收入了,家庭立刻陷入困境,通膨雖然可怕,但是那是有了收入以後才會考慮的咒罵對象,所以是第二順位。

政府優先關心失業還是關心通膨?就看政府的心態,還有國家所處的困境何者為重而定,美國與歐盟CPI與核心CPI差不多,但是升息的心態南轅北轍就可想為之了。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nance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5)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