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對盈餘的定義不太了解,實際上會計學對盈餘的表示方式有很多種方式,第一種是給初學者看的,就是:
1. 初學者
收入 - 支出 = 利潤
這個很簡單,就是收入減去支出等於盈餘或者是利潤。損益表也不用分階段了,不用去分析銷貨成本,毛利率,營業費用率。因為在這個階段,收入就是收入,沒有什麼營業收入,營業外收入的;支出就是支出,成本、營業費用、營業外支出,都是支出,沒什麼好區分的。不需要分析成本率、毛利率、營業費用率、營業利潤率、營業外收支率,這些比率都不重要,只要看最後的利潤,或純益率(利潤 / 收入)。由於只由收入減支出一個階段就可以求得利潤,所以又稱單站式損益表。
2. 初級會計學(會計學的基本知識)
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毛利
營業毛利-營業費用 = 營業淨利
營業淨利 + 營業外收入 – 營業外支出 = 稅前淨利
稅前淨利 – 所得稅費用 = /稅後淨利
在這個階段,基本上把損益表分為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最重要,營業收入減去營業成本等於營業毛利,營業毛利可以計算毛利率,是主要且被認為是最重要的利潤項目。
第二個階段,就是營業毛利減去營業費用等於營業淨利,被認為是本業的獲利,相對於業外的收入,被認為是較穩定且較重要的利潤項目。
第三個階段,就是營業淨利加上營業外收入減去營業外支出,等於稅前淨利。這個部分同時包括業內及業外的淨利,其中業外的收支被認為是較不穩定的利潤,所以重要性相對於營業淨利較低。
第四個階段,就是稅前淨利減去所得稅費用等於稅後淨利,也就是第一階段所列的利潤。由於每家公司的節稅策略不同,所產生的稅負也不同,所以將稅前淨利與稅後淨利區分,可以了解不同公司的租稅結構,財務報表使用者,可以各憑喜好,使用稅前或稅後的數字做決策。
由於要經過四個階段才能求得稅後淨利,所以又稱多站式損益表。
3. 中級會計學(會計學的進階知識)
營業收入-營業成本=營業毛利
營業毛利-營業費用 = 營業淨利
營業淨利 + 營業外收入 – 營業外支出 =繼續營業單位稅前純益
繼續營業單位稅前純益 – 所得稅 = 繼續營業單位純益
繼續營業單位純益 + - 停業單位損益 =未加計非常損益及會計政策變動的累積影響數前純益
未加計非常損益及會計政策變動的累積影響數前純益 +- 非常損益 +- 會計政策變動的累積影響數 = 本期純益
在進階的階段,也就是中級會計學的階段,將損益項目分為繼續營業單位損益(暗示是經常的盈餘),與其他損益項目(按視為非經常盈餘項目),其中其他損益項目依序包括:停業單位損益、非常損益、與會計政策變動累計影響數。
這個部分的列示,主要是協助財務報表使用者估計未來的現金流量,或估計未來的盈餘。例如在估計未來的盈餘時,就應該排除停業單位損益、非常損益、會計政策變動累計影響數。
很多企業,當有盈餘時都會拼命將他放在經常盈餘項目(損益表的上半段),如果損失,就會將之放在非經常盈餘項目(損益表的下半段)。
這是因為我們分析的習慣,相當重視毛利率與營業淨利率,對於營業外收支及非經常盈餘項目比較不重的緣故。同時他將損失放在損益表的下半段,盈餘放在損益表的上半段,讓投資者預計未來的現金流量或未來的損益,可以表較好看。
現在來了,在決定損益時可以有兩種評量方式,就是損益因營業而產生,例如銷貨毛利,或銷貨毛損,是因為營業而發生的損益。
另外一種方式就是損益因持有而產生,例如交易為目的的金融資產,只要股票上漲或下跌,不用出售就可以認列未實金融資產評價利益或損失。
也有只能認列下跌,不能認列上漲的情形,這就是會計上所標榜的穩健原則,例如只認列存貨跌價損失,不認列存貨增值利益。存貨增值的利益要透過銷售的行為才能認列為營業毛利。
以前的規定,銷貨成本及毛利是因為交易而發生的,存貨跌價損失是因為評價而發生的,所以列為營業外損失。
現在10號公報改變這種看法,就是銷貨毛利同時包括營業產生的損益及持有所產生的評價損失。如此一來,以前的分析銷貨毛利率的固有概念就要改變,因為毛利率會經常性的波動。有時候毛利率是30%不要太高興,是存貨跌價損失的沖回,有時候毛利率是5%也不要太傷心,是大量存貨跌價損失的結果。總而言之,10號公報增加分析的難度。
我們聽一下金管會官員如是說:「過去存貨跌價損失放在「營業外項目」,新制是放在「銷貨成本」,也就是放在營業費用中。廠商擔心,若存貨跌價損失過大,成本會墊高,獲利數字自然不好看。但金管會認為,新舊公報即使會計科目不同,最後淨利結果還是一樣。」
大家會不會覺得,多站式損益表的好處,逐漸消失,漸漸恢復到單站式的功能。
cpa168部落格,歡迎來訪
公告版位
- Jan 11 Sun 2009 12:53
cpa168:10公報對損益表格式及分析之影響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