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東權益報酬率高的公司當然好,只可惜這個股東權益報酬率只是適用於原使用10元認股的股東,又叫內部股東報酬率。那外部股東的報酬率為何?這我就不知道了,如果你是用20元買進,與用30元買進,你的外部股東報酬率就不是24%,可能遠低於24%。
要了解真正屬於外部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就要看你是以何種價格買進,一般而言,原始股東是以10元認購,然後隨著公司有了盈餘,公司的淨值就增加。所以原始股東的報酬率是以稅後淨利除以淨值計算的。
股東權益報酬率 = 稅後淨利 / 股東權益(淨值)
也可以這麼表示,將分子與分母同時除以流通在外股數,就等於:
股東權益報酬率 = (稅後淨利 / 流通在外股數) / (股東權益 / 流通在外股數)
就等於
股東權益報酬率 = 每股盈餘 / 每股淨值
可是外部股東的報酬率,並不是以每股淨值計算的,而是以買進的價格計算,所以外部股東的投資報酬率,應該是
外部股東投資報酬率 = 每股盈餘 / 每股市價
所以,每次買進的股價不同,外部股東投資報酬率就不同,買進股價高,投資報酬率就低,買進股價低,外部股東投資報酬率就高,想要享有高的投資報酬率,就必須以相對便宜的價格買進。
那外部股東投資報酬率與(原始)股東權益報酬率的關係為何,可以由下式導入:
外部股東權益報酬率 = (每股盈餘 / 每股淨值) / (每股市價 / 每股淨值)
也就是外部股東權益報酬率 = (原始)股東權益報酬率 / 股價淨值比
所以我們要認識另一個重要的評價比率,叫做股價淨值比,股價淨值比是每股的股價除以每股淨值。其中每股淨值就是帳面上每一股股票所擁有的淨值,如果公司能夠以帳面價值售出並清算退還給股東,則每股淨值就是股東可取得的價值。
因而很多人認為,如果股價等於每股淨值,也就是股價淨值比等於一,就是價格合理,股價高於每股淨值就是價格高;反之股價低於每股淨值,就是便宜。
這個時候就把我們很熟的本益比帶入了,本益比就是外部股東權益報酬率的倒數,也就是
本益比 = 每股市價 / 每股盈餘
兩個比率一起討論,就是本益比越低越好,外部股東權益報酬率越高越好。
現在回到我們的例子,要計算每股淨值,就是用淨值377000元除以流通在外股數30000股(股本300000元除以每股面值10元)得到每股淨值12.57元。
假設目前的股價為20元,則股價淨值比等於1.59倍。
現在計算外部股東報酬率:
1. 計算每股盈餘 77000元/30000股,等於2.57元
2. 目前股價為20元,所以2.57元/20元,等於12.85%。
第二種方法,(原始)股東權益報酬率20.42%除以股價淨值比1.59倍,等於12.84%。
兩種方法不是一樣嗎,為何要用第二種方法?
因為採用第二種方法可以判斷投資標的之良窳與否。
例如兩家公司本益比均為10倍,也就是外部股東報酬率為10%。
假設A公司的股東權益報酬率為20%,股價淨值比為2倍,其外部股東權益報酬率就是20% / 2 = 10%
B公司的股東權益報酬率為5%,股價淨值比為0.5倍,其外部股東權益報酬率也是10%。
很明顯的A公司是績優公司,因為其股東權益報酬率大於等於20%,符合張忠謀及巴菲特的績優公司的標準。B公司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僅5%,絕對不屬於績優公司的範疇。他之所以本益比10倍,是因為他便宜股價淨值比0.5倍,也就是打對折出售的意思。
反觀A公司,其股價淨值比為2倍,這是反映其績優公司的形象,投資者願意超額(以兩倍淨值的價格)購買。
要了解真正屬於外部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就要看你是以何種價格買進,一般而言,原始股東是以10元認購,然後隨著公司有了盈餘,公司的淨值就增加。所以原始股東的報酬率是以稅後淨利除以淨值計算的。
股東權益報酬率 = 稅後淨利 / 股東權益(淨值)
也可以這麼表示,將分子與分母同時除以流通在外股數,就等於:
股東權益報酬率 = (稅後淨利 / 流通在外股數) / (股東權益 / 流通在外股數)
就等於
股東權益報酬率 = 每股盈餘 / 每股淨值
可是外部股東的報酬率,並不是以每股淨值計算的,而是以買進的價格計算,所以外部股東的投資報酬率,應該是
外部股東投資報酬率 = 每股盈餘 / 每股市價
所以,每次買進的股價不同,外部股東投資報酬率就不同,買進股價高,投資報酬率就低,買進股價低,外部股東投資報酬率就高,想要享有高的投資報酬率,就必須以相對便宜的價格買進。
那外部股東投資報酬率與(原始)股東權益報酬率的關係為何,可以由下式導入:
外部股東權益報酬率 = (每股盈餘 / 每股淨值) / (每股市價 / 每股淨值)
也就是外部股東權益報酬率 = (原始)股東權益報酬率 / 股價淨值比
所以我們要認識另一個重要的評價比率,叫做股價淨值比,股價淨值比是每股的股價除以每股淨值。其中每股淨值就是帳面上每一股股票所擁有的淨值,如果公司能夠以帳面價值售出並清算退還給股東,則每股淨值就是股東可取得的價值。
因而很多人認為,如果股價等於每股淨值,也就是股價淨值比等於一,就是價格合理,股價高於每股淨值就是價格高;反之股價低於每股淨值,就是便宜。
這個時候就把我們很熟的本益比帶入了,本益比就是外部股東權益報酬率的倒數,也就是
本益比 = 每股市價 / 每股盈餘
兩個比率一起討論,就是本益比越低越好,外部股東權益報酬率越高越好。
現在回到我們的例子,要計算每股淨值,就是用淨值377000元除以流通在外股數30000股(股本300000元除以每股面值10元)得到每股淨值12.57元。
假設目前的股價為20元,則股價淨值比等於1.59倍。
現在計算外部股東報酬率:
1. 計算每股盈餘 77000元/30000股,等於2.57元
2. 目前股價為20元,所以2.57元/20元,等於12.85%。
第二種方法,(原始)股東權益報酬率20.42%除以股價淨值比1.59倍,等於12.84%。
兩種方法不是一樣嗎,為何要用第二種方法?
因為採用第二種方法可以判斷投資標的之良窳與否。
例如兩家公司本益比均為10倍,也就是外部股東報酬率為10%。
假設A公司的股東權益報酬率為20%,股價淨值比為2倍,其外部股東權益報酬率就是20% / 2 = 10%
B公司的股東權益報酬率為5%,股價淨值比為0.5倍,其外部股東權益報酬率也是10%。
很明顯的A公司是績優公司,因為其股東權益報酬率大於等於20%,符合張忠謀及巴菲特的績優公司的標準。B公司的股東權益報酬率僅5%,絕對不屬於績優公司的範疇。他之所以本益比10倍,是因為他便宜股價淨值比0.5倍,也就是打對折出售的意思。
反觀A公司,其股價淨值比為2倍,這是反映其績優公司的形象,投資者願意超額(以兩倍淨值的價格)購買。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