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貨幣表達
財務報表只記錄能夠以貨幣表達的資料,凡是無法以貨幣表達的資料,例如:經理人員的品性、公司的創新及品牌及機器運轉的效率,均無法以會計資料來表達。所以這些非財務的資訊,及無法量化的資訊,均無法從財務報表所提供的資料所取得。
(二)會計資料的簡化與彙總的特性
企業的經濟活動相當的複雜,如果為每一項的經濟活動都以特有的會計語言來表達,則所產生的會計報表會相當冗長,是必要經過適當的簡化與彙總,同時也加入個人的判斷與估計。例如:勞保與健保,基本上是以薪資有關,可是產物保險是與資產的價值有關,然而在會計記錄時,可能都把這些歸類到保險費項下,透過這些簡化的動作,使得財務報表的編製較為簡明,但卻也使財務報表使用者無法瞭解,其真正發生的經濟事件。同時在產生財務報表的過程中,必須經過多次資料的彙總,然後在彙總的過程中,已無從發覺各別的經濟事實。所以分析人員必須透過交易的分析與重建,才能還原經濟事件的真象,進而作出正確的決策。

(三)個人判斷
財務報表的編製過程中,必須歸屬於哪一項會計類別,中間涉及到個人的判斷與主觀的認定,因此財務報表表達的品質與可靠性,可能產生極大的差距。因為財務報表的編製,是一般性的目的,所以是依據一般的會計準則,然而一般公認會計原則在某種程度內予許不同的判斷與估計。

(四)會計期間的假設與會計估計
企業真實的經營成果,必須於企業清算結束後,才能夠真實表達最後的經營成果,然而為了配合財務報表使用者決策上的需要,又必須每隔一段時間就提出財務報表,這個期間就稱為「會計期間」。在財務報表的編製時,企業並沒有進行真正的解散與清算,所以很多資產與負債項目的評估必須要進行適當的會計估計。例如:
1、 應收帳款的評價
2、 存貨的評價
3、 固定資產的使用年限與折舊之計算
4、 長期工程合約的完工比例與成本
5、 所得稅的估計。
而這些估計有其主觀及困難度,如不瞭解其估計的基礎,而對財務報表進行適當的調整,則所產生的資訊可用性也大幅降低。

(五)成本原則
會計資訊的重要性,也就是在於其客觀性,基於客觀原則會計的記錄固守成本原則的要求,依照成本原則的要求,資產應該依其歷史成本來評價,而因為其在交易當時,有經過買賣雙方的適當議價,同時也有客觀的憑證來驗證其原始成本。然而,基於成本原則使財務報表的使用性大打折扣,因為在大多數的狀況下,成本與其市場價值有所差異,而財務報表的使用者,通常想要現實的市場價值資訊,而歷史成本的資訊,則無法滿足此項要求。

(六)貨幣單位的限制
財務報表只表達可以用貨幣單位來衡量的資訊,透過貨幣單位的表達,不同的資產成本可以相加,但是當一般購買力有重大波動時,貨幣本身已無法成為良好的價值標準,將不同期間的所購買資產相加,就好像一根香焦加一個蘋果,已經產生嚴重扭曲的現象。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nance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