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都關心1929年的經濟大恐慌,我也有序列的專文介紹。
現在介紹消失的14年
1968時S&P500指數為100.53,到了1982年也只到了109.65,投資股票幾乎都沒有獲利。這段時間發生了所謂的停滯性通膨,也是凱恩斯學派舉雙手的時代。
我們都知道在2008年的金融海嘯期間,各國政府相繼採取寬鬆的貨幣政策與財政政策,刺激消費,這是典型的凱恩斯學派的作法,然而並不是每個國家都有辦法下重藥,希臘就是沒辦法吃重藥的國家,中國也出現了問題。越南更不用講了。
接下來有可能發生惡性通膨還是通縮,如果是景氣衰退,物價下滑,那麼1929年的大恐慌的二次衰退就是必須要研究的地方。但是如果是通膨呢?1968-1982年的停滯性通膨,則是必須研究的目標。
1969年1月到1981年12月為焦慮期,1960年代的中期,通貨膨脹幾乎微乎其微,在1967年以前通貨膨脹都在3%以下。
然而由於越戰發生,產生了需求拉動型的通貨膨漲,通貨膨脹率開始超過3%甚至到了6%。伴隨著高通膨,FED開始調高基金利率到9%,引發了1969-1970年的衰退。由於1960-70年代是大政府的年代,政府不斷的增加支出以提高對人民的補助,加上越戰的開支需求推動的通貨膨脹於焉發生。FED為了壓低通膨,在1972年再度抬高利率,使得1973年又再度衰退。這個時候在石油國家組織開始發動第一次的石油危機,在加上糧食收穫不佳,使得油價及實務大幅上升,CPI曾經高達12%以上,FED的基金利率也拉到12%以上,以控制通膨。不斷的冷熱交替,經濟當然吃不消,在短短3-4年的出現了兩次景氣衰退。股市也大洗三溫暖,由1969的100多點降到1970的近70點,然後又由70點漲到1973年的120點,又跌到1974-1975年的60點。
我們看到1970年底FED再次寬鬆貨幣,M2提高到10%以上,利率也降到4%-5%間,企業獲利開始上揚,股較指數到了1972年第四季突破1000點,然而到1973年的第一次石油危機,通膨再起,到了1974年底達12.3%,FED也開始調高利率,收縮貨幣供給,企業獲利在1974年第四季開始衰退,然而股價在1973年第四季就開始下滑了。
謂何如此呢?因為在1973年第四季,FED已經開始緊縮貨幣,M2由11.2%降到7.8%,降到6.6%,CPI則是4.6%、6%、7.4%、8.7%的調高,所以獲利畢竟是落後指標,以之作為投資股票的基礎,而不分析其他經濟因素,有其風險的存在。
(待續)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