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30年來的資料顯示

 

           本 益 比 殖利率(%) 股價淨值比 加權 盈餘 盈餘成長 大盤報酬率 平均本益比
  PE Ratio  Dividend     PBR     股價 指數      
             Yield               指數        
75 -79  12.70     1039 81.81 11.9% 34.7% 29.68
80-84 32.05 2.63 3.41 4600 143.53 10.7% 8.6% 29.89
85-88 29.01 3.38 3.20 6933 238.99 7.5% -9.1% 32.48
89-94 14.84 5.38 1.39 4739 319.34 3.2% 6.7% 27.10
95-99 17.55 5.39 1.76 6548 373.11 8.4% 6.5% 34.44
 96(2007) 15.31 4.22 1.95 8506 555.58 -10.1% -2.0%  
99-103 16.04 3.58 1.95 8972 559.35 1.5% 0.9% 17.78
 103(2014) 15.42 3.55 1.74 9307 603.57      
104年  1月 15.54 3.53 1.76 9361 602.38      

 

 

75-79年間的盈餘年均成長為11.9%但是這段時間的大盤年均報酬為34.7%,也就是大盤報酬高於整體上市公司盈餘的成長,我覺得原因是75年一月的本益比僅12.7倍大盤除了反映盈餘的成長外,還將當初的低估本益比修正回饋但是到了5年後也就是80年的本益比到了32.05倍是否太過樂觀了呢?

 

是的在80-84年間的盈餘年均成長為10.7%但是大盤報酬僅8.6%顯示當初高估的價格在這段時間有回歸均值的反應。

 

85-88年間的盈餘成長為7.5%首次低於兩位數,本益比理應下調由85年的29.01下調到89年的14.84倍,導致這段期間的年均報酬率為-9.1%,這裡告訴我們雖然股市每年可以為我們創造7.5%的盈餘,但是由於當初高估的本益比,所以這段期間的報酬反而是負數。

 

89-94年間上市公司的年均盈餘成長僅3.2%,但是大盤的報酬年均為6.7%,這就是當初89年的本益比僅14.84被低估的結果,大盤還給投資人高於盈餘成長的報酬。

 

95-99年間全體上市公司的年均盈餘成長率為8.4%大盤的報酬率年均為6.5%這兩個數據差沒多少這是95年的本益比為17.55倍相對合理的位置。

 

99-103年上市公司盈餘的年增率為1.5%,大盤的報酬也為年均0.9%兩者差異不大因為99年的本益比僅16.04倍,大體而言如果大盤的本益比在15倍到17倍間市場的年化報酬與上市公司的年化盈餘成長率相若,不然可能會報酬率低於盈餘成長率(如果期初的本益比太高),或者大盤的報酬率為高於盈餘成長率(如果期初的本益比太低)

 

我們的結論是本益比高低不是買進或賣出的理由,真正的獲利來至於盈餘成長率但是期初的本益比高於15-17倍,可能會使大盤的報酬率低於盈餘成長率,如果期初的本益比低於15-17,可能會使大盤的報酬率高於盈餘成長率。

 

使用本益比必須要預測未來的1-5年的盈餘成長率,已也就是本益比的高低只是起點,市場反應的是未來的盈餘成長。

 

以2008年初我的公開演講時舉出2007年的本益比為15.31倍,當時的指數在8506點,事後曾經跌到3997點,這段期間的平均指數在6500-7000點間,所以15.31倍是貴還是便宜2007年起的上市公司年均盈餘成長率為-10.1%,15.31倍不高,所以這段期間2007起的五年的大盤報酬率不是-10.1%而是-2%。我在強調一下我的觀察結果,就是本益比低不表示未來會獲利,本益比高不表示未來會損失,而是本益比低會使你未來的獲利大於上市公司的年化盈餘成長率(或損失小於年化盈餘負成長率),本益比高會使你未來的年均獲利小於上升公司的盈餘成長率。

 

投資的困難度就在於你只有本益比的數字,沒有未來1-5年的盈餘成長數字,這個部分就是風險與利得的所在,巴菲特只買他有辦法預估未來的盈餘的企業,原因就在於此。

 

反之以全體上市公司來說股價淨值比是一個不錯的指標,這30年來的分析我認為1.66倍的股價淨值比是相對低點的位置,以2008年初的演講來看,當時的本益比為15.31但是股價淨值比卻高達1.95顯然不是低點。

 

所以本益比是未來的指標而股價淨值比是同時的指標。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nance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