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邦公司在2018Q1的營業收入比去年同期成長7.7%,想說營收成長應該OK了。

而且毛利率成長,看起來應該沒問題。可是營業利益率居然只有9.76%大幅衰退,這還得了,發生甚麼事?

仔細觀察信邦在2017年第三季增加持有歐洲公司到51%的持股,納入合併報表的子公司,所以呢?營收當然成長囉!

 

但是有沒有發現,2017年第三季開始,營業費用持續成長,尤其新增歐洲子公司的合併報表在第四季是完整三個月都包括在內,營業費用大幅提高,比2016年第四季增加24百萬,而2018年第一季營業費用也較去年頭期增加134百萬。這個原因使得,營業利益大幅降低,營業利益率也大幅衰退。

然而因為歐洲子公司是虧損的狀況,信邦僅持有51%,也就是合併歐洲子公司所增加的營業費用其實51%是屬於信邦的,剩下的49%必須在合併淨利扣除,因此合併淨利為271百萬元,單是屬於母公司的要加回5百萬元,所以屬於母公司的淨利為277百萬元(1百萬元是四捨五入的結果)

由於當母公司持有子公司比率不高(例如51%-60%)合併報表會導致財報的財務比率不準。

 

我們來看另外一個例子,葡萄王1707

葡萄王母公司真正的毛利率其實是50%上下,營業淨利率106年為15.37%

 

但是合併報表的毛利率106年高達83%,營業利益率也高達24%,讓人家以為葡萄王真的賺這麼多,其實葡萄王的合併報表最賺錢的是子公司葡眾,葡眾的毛利率才是真正的高,拉高了合併報表的毛利率及營業利益率。

但是這個數字是虛的,因為葡萄王僅擁有葡眾60%,也就是合併淨利1934732千元中要扣掉40%的屬於少數股權,扣一扣僅剩1351941千元,母公司稅後淨利率僅有14.4%而不是合併淨利所顯示的20.6%超高水準的稅後淨利報酬。

 

 

更好玩的是,作為一個最大獲利子公司的葡眾企業,簽證會計師居然和母公司是不同會計師。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finance168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